最新动态
无奋斗,不青春—记“榜样在一线”张伟亮
发布时间:2023/4/25

十余年的光阴与青春,不辍耕劳于祖国的山水间;十余年的坚守与执着,履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;十余年的汗水与智慧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基础资源的需求,张伟亮同志用他的专注一次次践行着地质人员的“三光荣”四特别精神。

张伟亮毕业于河北地质大学,2015年到二队参加工作,8年来先后参与完成邢台西部山区石墨、蓝晶石、水晶区域找矿项目,邢台西部石墨预查项目,甘肃省甘浚镇地热钻探项目,甘肃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,云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等;任职钻机管理员工作;参与撰写石墨预查项目报告、甘浚镇地热钻探竣工报告等。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,诠释着“坚韧”和“奉献”。

风雨数载不松懈

野外地质工作,是以大山为家,大地为床,虫鸟为伴的一项特殊工作,张伟亮同志是同事挂在嘴边的“失踪人员”,常年在野外一线从事煤田地质勘查工作,钻丛林、涉溪水、爬岩壁、战蛇虫、守钻机......风餐宿是他的工作日常,星夜兼程是他的工作常态。

2015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,这一年他深入钻机一线。这一干就是九个月。进入十二月以后,山川一片寂静,午夜的寒风凛冽刺骨,山上的钻机似强壮的“巨人”,在轰鸣声中,穿越了冻土和巨岩,不断向地层深处延伸。张伟亮更是在寒风中围着“巨人”不分昼夜坚守在钻机旁密切关注着各个仪表盘上的数值变化

贵州乌当区地热井钻探期间,张伟亮任职钻机管理员,钻机抽水试验期间,抽水泵出现故障,导致抽水工作终止。要从单位将抽水泵运输到抽水试验现场,需要十几天的时间,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,他当机立断,因项目区道路不通,他步行着探寻了好几个市场,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抽水泵,扛着泵一步一步走回了抽水试验场地,他笑着说“那天走了五万多步”。

勤于实践不放弃

云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,是我队踏入地质灾害调查行业的一块敲门砖,前期存在技术力量不足、工期紧张、工作区环境陌生等各种问题。他带领12人员的队伍,远赴云南,作为项目的负责人,为了按时完成项目,他废寝忘食的学习相关规范,并到处“拜师学艺”。项目组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高精度卫片和遥感数据资料按图索骥,查明隐患点的地质灾害类型、规模及其发育状况。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,泥泞狭窄的山野小路是常态。他常常早晨驱车赶到地灾调查点,实地踏勘、入户走访。午饭啃面包吃泡面更是家常便饭,一直到晚上,夜幕降临无法进行野外调查工作,他们便回到住处,稍事休息便又要投入到资料整理、绘制图件的工作中去。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,白天调查的资料,晚上要全部整理完毕,项目工作量大,室内基础资料繁多,他就积极从实践中找方法,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,使核查工作更加科学严谨。

无悔坚守难顾家

在家里他是一个“缺失”的角色。他常常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,他的妻子生病了,他还在井上忙着安装作业,等他回去时妻子已经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了;他也不是称职的儿子,平时很少陪在父母身边,甚至父母的生日也因为在野外一线工作而遗憾缺席,欣慰的是他的父母妻子理解他,未曾有过怨气。这些他都知道,他也肩负着为人子、为人夫的责任,但是在工作岗位需要的时候,他舍弃小家,顾全大家,不计得失、任劳任怨。这让我想起了刘心武的《第八颗馒头柳》:丈夫是搞地质的,出差是家常便饭,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,她从来不送。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......其实所有的情感已无声化为有声。

他常常说:“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,是一个人在体格、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。”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张伟亮同志曾获得单位的多项荣誉。然而他并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。他说,我要担当起、对得起这份荣誉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,让这份荣誉焕发更多正能量。(作者:孙冰舍 摄影:乔永超

图片2张伟亮原图_副本750.png
返回上一页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