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观电影《李保国》有感

暗红色的底面,众人托举的一个苹果。这是电影《李保国》的宣传海报。走进影院,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,整场电影以一种欢快的节奏给大家讲了一段故事,是关于一个好人的故事。

岗底村,一心想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老支书,处处与下乡指导技术的李老师作对的老孬,还有嗑着瓜子碎碎念的村民。面对种植苹果的新技术,村民们是凑过来看热闹的,嘻嘻哈哈,一哄而散。虽然电影把这一段拍出了让人捧腹的喜剧效果,笑过之后却也不禁唏嘘感叹。为什么如此贫穷落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地方,大家却顽固保守、不愿改变呢?因为赖以生计,所以不能轻易冒险。当生存都受到威胁,迈出去改变的第一步并不容易。微薄的收入可能意味着孩子的学费,可能意味着要垫付的医药费,可能是全家人期盼着过个好年的愿景,所以不敢变,不能变。

今天,我们学习、怀念李老师。因为在一个一切都讲求快速、变革的年代,做到35年如一日的坚守,很难。在大学教书,空余的时间很多,另辟蹊径赚钱、挤破脑袋评职称、想尽办法往高处走,又或者,就是陪伴家人孩子做一个好丈夫、好父亲,可是这诸多的选择里,李老师选择了最孤独的一条路,带着妻子孩子走进了太行山,田间地头,和村民一起,办培训班,手把手指导技术。一待,就是35年。稀疏的头发,黝黑的皮肤,朴实的笑容,外人大概很难从人堆里认出他来。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人,利用自己的知识,通过小小的板栗和苹果,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,助力山区10万群众脱贫致富。

35年的坚守里,他是否动摇过、怀疑过,有没有问过自己值不值得?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,在面对支书质问他是否把岗底当成了自己的实验室、不顾村民的生计来论证自己的学术报告时,他脱口而出:我也是个农民呀。就这一句,支书再也说不出话来。因为出生成长在太行山,因为是农民的儿子,因为亲身体会过农民的苦,更因为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,所以他从城市回到农村,让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,用踏踏实实的行动,造福一方百姓。

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。电影的结尾,李老师的学生陆超,也选择留在了太行山。而现实中,李老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业大学,以助力脱贫为目标的122支志愿服务队正有组织地扎根基层、奉献力量。太行山花已烂漫,我们相信,这盛世,已如您所愿。(潘伟伟

返回上一页
  • 上一条:学习李保国
  • 下一条:庆祝建国七十年
  • Baidu
    map